1.在中医里立竿见影的退烧药是什么穴位
一发烧,有些人选择立刻服用退烧药,有些人可能 会采取一些物理降温的手段。
我们知道发烧原本是人体的一种正常 的免疫反应,可以帮助白细胞抵抗细菌。可是发烧真的很难受,在 我们身体当中,有没有自带退烧又快又没有副作用的退烧药呢?当 然有。
我为大家推荐的穴位就是——耳尖。 耳尖穴是经外奇穴,有退热消炎、清脑明目、镇痛降压的作用。
在耳尖穴针刺放血,尤其适用于清在上之热,其退热作用快速而明 显,体温在38.5°C以下时采用这种方法,不需要吃药就能退烧;当 体温超过38.5尤时则可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。 此外,对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大椎穴进行刺血拔罐,也可以起到 退烧的作用。
提醒大家一句,烧退以后,别忘了寻找发烧的原因,治病求本, 因为退烧只是解决了表象问题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更推荐用物理降 温而少用药物退烧的原因。
2.发烧怎么办 按这5穴位帮你退烧(3)
婴儿发烧怎么办 发烧期间的禁忌 当你的宝宝因发热突然出现抽风时,千万不要惊慌失措,不要大声呼喊或用力摇晃、拍打孩子,应采取以下的方法: 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孩子头向后仰、四肢挺直、发硬时,千万不要用力弯曲孩子四肢。
应把孩子平放在床上,头歪向一侧。 因为抽风时经常发生呕吐及口腔粘液分泌物增多,头歪向一侧就可避免将呕吐物及分泌物吸到气管里,引起呼吸不畅。
同时要马上将孩子的领口解开,免得颈部被勒太紧而影响呼吸道畅通。 抽风时小儿牙关大多咬得很紧,有的父母想往口中塞入筷子去防止舌头咬伤,但往往因牙关紧闭而放不进筷子,这时强行往口中放入筷子会造成局部损伤,对孩子不利。
按压人中穴及合谷穴人中穴在口唇和鼻子之间的上1/3处,可用食指向内、向下按压;合谷穴位于拇指和食指并拢时的最高隆起处,用拇指稍用力按揉即可。 物理降温可以用毛巾浸泡凉水,轻轻拧至不滴水时放在孩子额头处,使孩子头部温度不致过高。
还可以用毛巾沾酒精或白酒加上适量的温水给孩子擦浴(擦颈部、腋窝、大腿根处),因这些部位有较大的血管经过,便于散发体内的热量。 擦拭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孩子保暖。
使用退热药在抽风时孩子不能口服退热药,可使用一些退热的栓剂塞入孩子肛门,来帮助孩子尽快退热止惊。但使用退热药时要谨慎,不可胡乱使用。
3.急求中医的快速退烧方法(快
种方法在中医的退热治疗中都十分常用。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种退热方法的应用。
1、釜底抽薪法
相当于中医“通腑泄热法”,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。
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。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,大便不通,腹胀、腹痛拒按,甚至胡言乱语,舌苔黄糙起刺,脉滑有力时。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,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。故常用大黄、芒硝等药,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,以通利大便,泻下热结,使邪热从下而去,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;再者,通便去火,又能保护阴液,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,限制体温上升,这也有利于退热。
2、扬汤止沸法
相当于中医“疏散退热法”,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。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:
一是发汗退热法,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,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,无汗或有汗不畅,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,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,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。前者恶寒明显,一般无汗,且兼有头痛,肢体酸痛,鼻塞流清涕,口不渴,咽喉不痛,脉浮紧等;后者发热明显,一般有汗,且兼有头痛,口渴,咽喉肿痛,脉浮数等。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,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,如麻黄、桂枝、羌活等;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,如柴胡、升麻、薄荷等。通过发汗散邪,使邪热外达,发热随之减轻,从而达到退热之效,符合中医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“体若燔炭,汗也而散”的治则,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。
二是升散退热法,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,因邪热内郁于里,常表现为发热,胸膈烦热,口干唇裂,面色红赤,口舌生疮,舌红苔黄,脉数等,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、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,此符合《黄帝内经》所说的“火郁发之”的治则。但应注意的是,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,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,但过汗能损伤津液,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。
3、热者寒之法
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,即用药性寒凉(甘寒或苦寒)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。
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。如见高热不退,汗出较多,口渴喜喝冷饮,脉象洪大而数时,为热盛津伤证,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,宜用甘寒退热法,如石膏、生地、麦冬等;如见高热烦躁,口燥咽干,便秘尿热,舌红苔黄,脉数有力,为热毒炽盛证,当用苦寒清热法,如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栀子等。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,易伤脾胃,故应注意适可而止。
最后,值得指出的是,上述三法皆宜于实热证,不宜于虚热证;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,如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则退热效果会更好。另外,病人高热大汗时,中医并不主张用冰袋等冷敷法,以免影响出汗,反不利于退热。
4.大人小孩发烧怎么退烧 教你5个穴位退烧法
导读:发烧是夏季经常都会发生的病症,一旦体温过高、上火、受寒都会引起发烧。
那么发烧怎么退烧好呢?严重发高烧容易影响大脑细胞组织,不利于大脑的发育与正常运作。今天哈秀健康小编和大家分享5个穴位退烧的方法,教大家发烧不吃药怎么退烧。
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>> 人之所以会发热,多是因为机体的正气和外来侵入的邪气相搏斗,机体免疫力较强的表现,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。但是如果发高烧的话(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上)的时候,人体内环境就会失衡,脏腑功能紊乱。
那么就需要搭配退烧穴位来灵活运用了。 大椎穴。
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的地方,是督脉在身体十二正经中,所有阳经的交汇点,而总督一身之阳,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位。在大椎穴为,以三棱针点刺放血,同时加上拔火罐效果会更好。
另外,也可以针对大椎穴进行按摩,搭配推脊柱,用食指和中指指腹或者掌根,从上而下地由大椎穴推到尾骨,一般每次推100-300次。